欢迎进入乌兰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站内搜索:

基础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乌兰>>基础建设>>正文

科学治沙 筑牢高原生态屏障 向绿而行 建设生态宜居乌兰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22日 20:56  点击:[]

近年来,乌兰逐绿前行、厚植底色,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坚决贯彻青海“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战略部署,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县自然灾害天气和浮尘天气明显减少,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在不断努力中逐步将乌兰打造成为柴达木盆地的生态屏障与生态样板。

一、坚持全面管护,不断夯实生态立县基础

“坚持生态环境全面管护,强化管护队伍建设、创新生态管护方式、提升生态管护能力”一直是全县防沙治沙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260名国家公益林管护员,142名草原管护员,10名封禁保护区专职管护员的全面落实,使得乌兰县已基本实现林区、草原、沙区管护人员全覆盖,有效保护了沙生植被和林草资源。无人机、网络信息终端、病虫害自动监测设施等高新设施设备的全面应用,规划发展、专项评估、定期监测等方式的逐步运用,实现了管护措施的信息化、管护设备的自动化、管护方式的创新化,让全县生态管护力量得到了再次加强。在持续的生态管护与建设中,全县林地面积由2011年的54.11万公顷增长到2023年的66.84万公顷,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总面积由2011年的20.05万公顷增长到2023年的26.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6.62%。全县天然草原面积112.82万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0.62%。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增加至12.492万公顷,占乌兰县国土面积的9.71%。初步建成了柴达木千里防风固沙绿色长城,有效减轻了沙化危害程度,改善了沙区周边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推进项目治沙,坚决达成绿进沙退目标

面对乌兰干旱少雨、沙化面积大、程度重、分布广、治理难等特点。乌兰县按照“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多方投入、先易后难”的原则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目标,紧紧依托“日贷”项目防风固沙工程、“三北”六期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规模化防沙治沙、公益林管护、草原生态修复等国家重点项目,统筹部署开展防沙治沙工作。自2011年至2023年,共完成防沙治沙总面积8.56万公顷,累计完成投资8.84亿元,林草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乌兰县“十三五”防沙治沙责任目标考核中予以了高度肯定,并于2022年8月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

三、着力生态惠民,逐步实现“两山价值”转化

在多年的防沙治沙与生态建设工作中,在全县总体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生态系统种类齐全、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特点日益凸显的同时,也在着力探索“两山”价值转化,并取得初步成效。为不断加大植被恢复和保护力度,乌兰县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了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优化了畜牧业生产要素配置,实现了由传统数量型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畜牧业的跨越,有效保护了草地生态环境。完成退耕还草工程8.6万公顷,落实乌兰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可利用草场面积91.66万公顷,其中对全县24.83万公顷中度以上退化天然草原实施禁牧补助,对66.83万公顷草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2023年度累计发放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3340.54万元。生态管护工作每年向数百名农牧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累计发放管护报酬近2亿元,人均年增收3.6万元,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生态惠民共同发展的目标,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了生态红利,“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概念也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融入了农牧民群众的心中。同时,乌兰县率先探索林草价值转换路径,林草湿沙碳汇综合开发项目已正式开启,代表着乌兰县的生态资源即将在今后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将在乌兰得到更深入的实践。

上一条:乌兰县牢固树立交通先行理念 多措并举提升交通保障水平
下一条:乌兰县坚持“严快实细”全面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

关闭